全球海底电缆市场近来有些“火热”:谷歌7月28日宣布,计划建造一条连接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的新海底电缆,预计2022年完成;5月,中国移动、脸书联手全球多家电信电缆公司宣布计划在非洲地区创建一条长度约绕地球一周的海底电缆……
(海底电缆实图)
按功能划分,海底电缆分为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受益于海上风电、跨洋通信、海底监测网等持续建设,来自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及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预计,2019-2026年全球海底电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到2026年,全球海底电缆市场有望达308.6亿美元,而亚太地区2027年将达到147.2亿美元。
海底电缆市场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势必会对相关细分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目前还主要依靠人工的海底电缆检测领域。麟图科技推出的柱体360度表面检测系统,将助力该领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智能高效化检测。
小缺陷大隐患,智能化检测成必然
对比普通线缆,海底电缆设计要求更高,其外部的保护层要具有阻燃、防腐蚀、耐压、防潮等特性,使其能有较强的抵抗海底恶劣环境的能力,以更好保护内部光纤。而且海底电缆一般埋藏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海床上,铺设以及维修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对其质量及使用年限要求也比较高,一般需要达到25年以上的工作年限。
(部分海底电缆缺陷示例)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影响,海底电缆表面容易产生各类瑕疵缺陷,例如凹坑、积料、焦料、划痕、刮伤、气孔、竹节、缩径等,这些缺陷会降低外部保护层对内部光纤的保护能力,影响海底通信、电力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也会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所以,在海底电缆生产过程中,严格的表面缺陷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但当下的情况是,直径在20mm以下的海底电缆,一般采用传统机器检测,大多只能检测表面字符以及比较大的缺陷,细小的缺陷基本无法捕捉;直径在20mm-100mm的海底电缆,主要采用人工检测,需要用眼长时间去观察,甚至用手去触摸,而单根海底电缆的长度基本在千米以上,粗细不一,检测不仅耗时长,效率低,检测结果不稳定,还容易漏检。”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精准化检测成为趋势。
360°表面全检,缺陷分析实时呈现
麟图科技推出的柱体360度表面检测系统,依托领先的机器视觉算法、光学系统、精准控制系统等多项原创技术,可对海底电缆表面各类瑕疵缺陷实现一站式全检,避免了传统检测效率低、易疲劳、无统计以及漏检率高等缺点,可帮助制造厂商有效对不良品进行剔除,保障产品质量。
目前,麟图科技柱体360度表面检测系统及配套智能硬件设备,正在某海底电缆制造商实际生产线落地测试:多台高分辨率相机协同合作,对海底电缆表面360°圆周图像采集,实现了全方位的轴向覆盖;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快速工业缺陷检测算法,对抓拍到的高分辨率缺陷图像,可快速分析处理;生成的海缆表面缺陷分析报告,包括但不限于缺陷的时间、缺陷的长度、缺陷位置、缺陷的类别等信息,实时在配套的显示设备上呈现出来……
此外,海底电缆常以缠绕方式在铜皮表面包裹一圈铜皮,以屏蔽外界其他信号对海缆内部信号的干扰。由于受不同工人缠绕手法的影响,铜皮的搭界率会产生变化:搭界率过高会提高生产成本,搭界率过低又会影响对信号的屏蔽功能,进而影响交付。而通过人工手动测量铜皮搭界率,耗时长且效率低。麟图科技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复杂的光学结构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原创技术,也正在推动铜皮搭界率的智能检测。